「据我所知很多“国术大湿”对这套拳谱根本闻所未闻~~~」
提问:
据我所知很多“国术大湿”对这套拳谱根本闻所未闻,他们有什么资格自称练得是“传统武术”?
回答:
感谢@戚继光 和 @wenqian zheng二位的指导,是他们给出了线索、我才能找到这几个版本的“明朝拳谱”。
先也学着说一下利益相关,我不是任何门类的武术练习者、也没有经过目录学和考据学的专业训练。也就是当年读武侠小说入迷的时候看了几年武术期刊、读过几篇他们武术界的争鸣文章。
首先,题主给出的这两张截图不是什么拳谱,是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里面的第十四卷《拳经捷要篇》。 我不是研究古代军事文献的专家也不是体育史的专家,我也就把我能找到的几个版本贴出来给大家来比较一下。
经 @戚继光 先生的指点,我找到了题主贴图的底本《武备要略》。
下面是我拼接的这两个势子的页面。
页码和姿势都能对的上,大概是没错的。
从这章开头就能知道,这一篇图谱就是戚继光的《拳法捷要篇》。
说老实话,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要不是有这篇拳法捷要估计早就不知道埋在哪个故纸堆里发霉了,最起码我知道戚继光的这部兵书就是从武术杂志上看到的。
可是这部书跟其他的古籍一样版本众多,好在拜“太极拳祖宗”的名头所赐,研究这个专题的专家学者很多。马明达先生点校的版本被收录到《中华武术文库》单独发行版,我见到的讲拳经32势都用这个版本。
这个版本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这两个势子的图是这样子的:
怎么样?是不是看正面照跟拳击就不那么像了?
有兴趣研究《拳经捷要篇》版本的可以去看马明达先生书中的“校记”一篇,说的很详尽。
我百度了一个《纪效新书》的扫描版本很有趣,古人当年拿这个样子的书是当民兵训练手册之类来看的吗?
这个版本里面的这两个势子图片很好看:
我找了《三才图会》,这可真是本大部头啊!
这是《三才图会》里面这两个势子的图片:
《武备志》里面也收录了这三十二势:
这是《武备志》里面这两个式子的图片:
我很怀疑戚继光的原稿里面这两个势子究竟是啥样子,好像每一个出版商都有自己的发挥。
我找了一个古老版本的《武备志》,它有个超长的名字:“武备志.卷53至卷93.共240卷.明茅元仪辑.明天启元年刻.清初莲溪草堂修补本.有补钞”
这里面的这俩势子的图片是这样的:
这几个版本如果放在一起,就很清楚了:
旗鼓势
中四平势
题主的问题是这样的:
这一套明朝拳谱是不是可以证明现代的传统武术已经严重退化? (贵乎这排版有大BUG啊!!!怎么乱跳行) 我们在明代也有和拳击类似招式,为什么近代的武术中反而没有体现了? 据我所知很多“国术大湿”对这套拳谱根本闻所未闻,他们有什么资格自称练得是“传统武术”?
我不懂拳击、也不懂武术,我就是看着这两个势子的图、跟我印象里的拳击真的不太一样。
不过说类似也能贴上边,都是两手两脚嘛。
马国兴先生注释过《拳经捷要》,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拳经捷要-马国兴先生注释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ac5cb20100ujyr.html
可惜里面只有旗鼓势的注释没找到中四平这个势子,从马国兴先生的注释上也可以看出旗鼓势还是有传承的。
《纪校新书·旗鼓势式·注解·点评》-1(2009-12-01 00:08:50)标签: 旗鼓势 文化 【原谱标点】 旗鼓势,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 绞靠跌,人人识得。虎抱头,要躲无门。 【原谱标点】 旗鼓势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 绞靠跌人人识得。虎抱头要躲无门。 【题名解】 “旗鼓势”,顾名思义乃是:“一手抬起似举旗,一手下落似击鼓”而得名。然而,到底是如何具体实施攻防的内容?还得看歌诀中是如何论说的才能知晓呢! 【注解】 ①、旗鼓势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 “旗鼓势”乃是可以实施左右两种方法的压打进击的法式;又可以似形意拳的炮拳法式实施攻防手段。靠近他则可以运用拧身法式实施单手劈打破解对方“双手攻击”法式。 左右压进:就是可以实施左右两种方法的压打进击的法式;又可以似形意拳的炮拳法式实施攻防手段。 手横劈双:就是运用拧身法式实施单手劈打破解对方“双手攻击”法式。 ②、绞靠跌人人识得,虎抱头要躲无门: 运用绞丝缠绕的靠法跌人,人能识得而闪躲化解;而虎抱头法式,即运用手抱自己头的法式,以肘劲跌人的法式不露形迹;对方要闪躲而没有门路可寻了。 绞靠跌人:就是运用绞丝缠绕的靠法跌人。 虎抱头要躲无门:运用手抱自己头的法式,以肘劲跌人的法式不露形迹;对方要闪躲而没有门路可寻了。 【译文】 “旗鼓势”乃是可以实施左右两种方法的压打进击的法式;又可以似形意拳的炮拳法式实施攻防手段。靠近他则可以运用拧身法式实施单手劈打破解对方“双手攻击”法式。 运用绞丝缠绕的靠法跌人,人能识得而闪躲化解;而虎抱头法式,即运用手抱自己头的法式,以肘劲跌人的法式不露形迹;对方要闪躲而没有门路可寻了。 【点评】 有关“旗鼓势”的“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虎抱头要躲无门”以制胜的法式,历代前贤亦曾多有论述。 以资对照,择其优者录而并解之如下: 18、狮子啸天 敌人右插香腮,将身向左闪开,翻转双披紧切,更复两拳上推, 胸拴旗鼓势雄,手抱脚跟仰跌,头顶膝压不放,狮子啸天可爱。 阐释: 胸栓,击胸的直拳横置的击胸法,犹如门栓一般;旗鼓势,即上冲下击的手法;头顶,以头击胸腹;膝压,以膝挤压。抱脚跟,抄抱腿摔法。 对方顺步右直拳击我左腮而来,我将身向左侧闪开,抡双手翻转双披手紧切其右手臂,即“外上打”,或曰“外上劈砸”。更复两拳上击头面,再加拴胸,此旗鼓手法得势,其必后仰身,迅速俯身抱其脚跟使之仰跌,或用头法顶击,或用膝跪压打,反正是不能放弃战胜他的难得之机会。这一系列的手法,就是“狮子啸天”。此势之手法着实可爱,这是借用使用者的赞美之词,来表明狮子啸天技法的攻防实用的价值。 24、烧天撼地 右拿右手左插上,左按左手右下插。左手打来左手勾,右手一拳肚上落, 右封右兮左拳腰,闪身背后前留脚,回手一拳背心着。烧天撼地实难惹。 【注释】 ①、传抄谱中没有此句“烧天撼地实难惹”。现根据文体风格,故而补之。 阐释: 烧天,打脸面:撼地,破其脚跟。中必有“腰斩石人”,击腰肋肚腹之意尔。此乃以“天、人、地”三才分部位的。 对方右手顺步击来。右手搬拿左手插上击打喉、腮、脸面等部位,谓之插花盖顶。对方左手顺步击来。左手搬按,右拳下插软胁处。对方左手打来。我左手勾提,右手一拳肋上着重。右手封提其右肘,亦是左拳往腰肋上重击,数手皆为腰斩石人。如果闪身到其背后,在其前面留一脚,回手一拳或一肘垂击其背心处,其必前跌而扑地,此名仙人背后把人伤。此乃大手法,没有全体大用的真功夫。不易实施。 《纪校新书·旗鼓势式·注解·点评》-2(2009-12-01 00:12:06)标签:旗鼓势 文化 至于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的传承,我知道的是,号称戚家拳在蓬莱有一支、四明内家拳里有一路南兵拳、 有一支河北省巨鹿县大韩寨村的戚家拳 ,河北的那一支的传人还讲过中四平势戚继光三十二势拳之擒拿势并中四平势_李现彪_新浪博客。
至于翻子拳、通背拳、形意拳、甚至各式太极拳里面跟这两个势子差不多的拳架,我不是专业人士讲不出更多。我就记得四平势很多拳法里都有,旗鼓势跟好像炮拳的理法相近。
还有就是,游民生先生也用他传承的松溪拳法注释过拳经三十二势。出版过一本《三十二势绝命拳》的书籍。
这是这本书里的中四平势子:
这是这本书里面解释的旗鼓势的势子:
可以看到,马国兴和游民生对旗鼓势的解释都是“持旗擂鼓、压进靠跌”,貌似跟拳击的抱架刺拳还是不一样的。
戚继光的拳经捷要里面
中四平的口诀是:“ 中四平、势实推固,硬攻进、快腿难来,双手逼他单手,短打以熟为乖。”
旗鼓势的口诀是:“ 旗鼓势、左右压进,近他手、横劈双行。绞靠跌、人人识得,虎抱头、要躲无门。”
中四平是个明显的枪法名字,在三十二势里面还有相关的高四平和井栏四平两个势子,好像二水先生有专文分析过这个势子在太极拳里的流变。
题外话:
“类似拳击”这种话我看不出在这里说来有什么意义,徒手格斗术里找出几个架子的定势有雷同之处简直是太简单了。不用比较对练的截图,单就是比较一下训练和套路里面动作,在有摄像机的今天,切出几个镜像动作很困难吗?这又能说明什么传承关系?
这一次的这个事件已经渐渐淡下来了,所谓传统武术不经打的娱乐性也渐渐消散。一个内行人,用一张看似唬人的图片来当噱头糊弄外行,这样真的对传统武术的进步有好处吗?
至于把《拳经捷要篇》当作拳谱那可真是误会,现在的武术史研究者也顶多是拿拳经捷要篇当作明代拳法的线索。因为戚继光在书里讲的很清楚,他不认可所谓拳法在军事上的作用。我认为这一卷也就是军体拳之类的东西,现在总不能用军体拳来还原少林拳法吧?
卷十四拳经捷要篇 (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馀力,则亦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于是以此为诸篇之末第十四。) 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於后,以备一家。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记广学,多算而胜。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於人。此不过偏於一隅。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大抵拳、棍、刀、枪、叉、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后学。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矣! 余在舟山公署,得参戎刘草堂打拳,所谓“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